聲符的分佈·開發感想午、杵、許、卸的聲音,為何相差這麼大?漢字諧聲裡到處是迷人的問題。 自Poem《聲形析微表》發佈,我開始用電腦統計諧聲,一直到今天,好多年過去了,很多問題仍然困惑,困惑比明白還多。 如果解釋諧聲是嚴格的,會有很多漏洞,然後用另一個假設去補漏洞,然後又有新的漏洞…… 諧聲總是這樣,洞裡有洞,坑裡有坑,越給它定規則,越能被它反噬。 迷迷糊糊之中,很多最初想法被放棄,只剩下面幾個,我相信是對的: 一、在「假借字繫聯」網頁裡((假借是諧聲鼻祖),我們可以看到,即使排除那些可疑的例子,不計人為判斷假借的失誤,使用聲符這個紐帶,假借仍然可以無窮繫聯。這說明,諧聲所放棄音準的部位,在音節中是不定的、任意的(甚至元音、上古真性-w-介音都可以放棄),每次諧聲誤差產生的位置不同,這樣可解釋在多次假借傳遞後,聲符會編織成網。如果放棄音準的部位在音節中是固定的,那麼聲符只能繫聯成若干團。 二、諧聲沒有嚴格規則。諧聲不是音變,不具有大自然音變的規律性。諧聲的規律是統計出來的,不統計就沒有,造字人自己也不知道。上古造字,在複雜的上古音節上,對音準有不同的妥協方式,諧聲規律是造字運動積累的概率,分佈中心是耳朵聽感最認可之處,但有時選用聲符的無奈或隨意使得少數字音偏離很遠。諧聲是每次都不太容易複現的操作的累加,字越少可預測性越差。 三、方言、橫向層次、語言接觸不是諧聲不準的主要原因。接觸設想通常來自漢語方言經驗,其語音變動的點位是局部的(發生在和權威語隔閡之處),但諧聲不準是全面分佈的,是接觸論無法解釋的。 四、「同諧聲者同部」帶領上古音走過了懵懂時代,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精細研究了。 當然,如果想有所作為,還須忽略上面這些話。李方桂的諧聲原則只有2條36字,鄭張尚芳《上古音系》用「聲基、韻基」簡化問題。從經驗看,抓大放小更能做成事情。諧聲雖然複雜,若心中有目標,還是值得大膽行動! 站長 2023-10-30 小站之前的「聲符的分佈」只有「字-字」關係,現加入「符-字」關係。符指聲符,字指字音,給諧聲分析提供另一個視角的參考。 「符-字」關係被第一代諧聲統計採用,如陸志韋。該關係有一個先天缺陷,新手使用時需注意:很多基本聲符的初音已失傳,比如「它」最早是一條蛇,造字時用的是「蛇」這個音,但韻書裡的「它」早已沒有「蛇」這個音了。這樣的例子有很多,約30%基本聲符的初音義已失傳,是字源裡的難題,連古文字學界還沒弄明白。所以「符-字」關係是一個參考,在探索諧聲關係上,「字-字」關係更可靠穩健。 站長 2023-12-10 先驅作品: Msoeg:廣韻諧聲分析表(2020年5月) 链接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sjeifPQTS4Owpy6-OEmL-g 提取码:xq1c 在小站「聲符的分佈」之前,Msoeg共享文件《廣韻諧聲分析表》具有類似功能,對諧聲分析有很大用處。 站長 2023-12-15 新增集韻全部字諧聲。 從上古音視角,切韻(殘卷)最新、唐韻次新、廣韻有古、集韻最古。和通識相反,越晚越古。 集韻很古,但愚人不信。 多年來,我一直主張集韻的古,一直遭批評。說集韻古,主要依據異讀分佈,如果有兩張表,一張集韻異讀分佈表,一張上古諧聲分佈表,放在一起,是無法分清的,明白人馬上領悟:這是性質一樣的東西。 如果用形象類比,《切韻》是新華字典、《集韻》是考古音總集。 前天,喜得梁瑞焓贈送《集韻聲系》電子文件,是他利用課餘時間分析、積累的作品,5萬字頭諧聲分析非常震撼,剛已做進網頁。我們將從聲符這一視角,再次見證《集韻》的古。 非常感謝梁瑞焓的無私分享精神! 站長 2023-12-18 |
| 聲符的分佈·上古音漢字諧聲系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