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字頭數-淨字數 | 53784-30595 |
異讀率 | 75.8% |
異讀分佈 | 單音字18143、雙音字6706、三音字3070、四音字1436、五音字675、六音字296、七音字137、八音字71、九音字37、十音字15、十一音字1、十二音字3、十三音字3、十四音字2 |
素材來源和感謝 | 潘悟雲《集韻字音表》 調整為《切韻》193韻系統(無戈桓諄術末) |
使用參考 |
一般認為《集韻》比《廣韻》新,這是中古音角度,如果站在上古音角度,《集韻》要比《廣韻》古老得多。
比如,出土簡帛有個醒目特點:假借字「明-曉」聲母大量接觸([m]-[h] conversion,比如用昏字寫問),這個現象在《王三》異讀裡較弱(6例),《廣韻》異讀裡較普通(11例),《集韻》異讀裡特別明顯(64例),是上古「明-曉」關係的最大一筆傳世材料,超過簡帛材料(古音小鏡統計《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》是53例)。
為何晚出的韻書更古?
古人有個偏見,認為古代帝王所在地的語言最正,《切韻》屬於這類,它是權威語、規範語。現代語言學的認識正好相反:王朝中心的統治語言往往最新、最崩壞、最混亂,窮鄉僻野的語言反而守舊、古老。《集韻》不限於權威語,它窮盡歷史音切,抄錄雅俗,帶有考古性質,所以保留了古音。能否接受「俗就是古」是歷史語言學和傳統訓詁學的最大區別。
對上古音研究來說,《集韻》比《廣韻》重要得多,即使所有上古材料全部燒毀,只用《集韻》兩萬多對異讀仍可獨立還原出一個完整的上古音體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