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ttern of the Old Chinese phonetic notations 上古諧聲規律(形聲字、假借字) 古音小鏡上古音欄目建設指引 一、諧聲面臨的挑戰年輕的時候,我也常用前輩的「諧聲原則、諧聲規則」來理解形聲字、假借字,後來接觸的材料逐漸增多,特別是poem《聲形析微表》發佈後,諧聲進入電腦統計,這些「原則、規則」已力不從心,因為滿屏幕都是「例外」(參考小站功能「聲符的分佈」),有必要重新思考漢字諧聲的實質、規律。 我要求新解釋滿足三個條件: (1)能替換掉前輩的「原則、規則」。 (2)能解釋更多現象。 (3)要簡潔、不能造成記憶負擔。 逐漸形成以下解釋模式: (一)諧聲可放棄音節中任意位置的音準(甚至元音、上古真w介音)、但對任意位置都保持強自諧。 (二)諧聲準確率隨音體增大而增大、隨音體減小而減小。 其中(二)是對(一)的約束,避免諧聲的隨意化解釋。前輩的「原則、規則」可視為這個模式標準差之內的部分,邊緣部分可用於解釋「例外」。諧聲是人為找聲符的過程,不具有大自然音變的規律性和嚴密性,其實質是一種誤差統計。新兩條能增強諧聲解釋力,同時降低諧聲知識的複雜性,是比較舒適的設想,也是古音小鏡上古音欄目建設的基本指引。 二、溫和的解釋模型假設上古音節:skwrams,約定s-叫前綴、sk叫聲母、w叫開合(是否圓唇性)、r叫介音、a叫元音、m叫韻尾、am叫韻、-s叫聲調。 那麼(一)可細化為以下7條: ① 諧聲可放棄聲母的音準(包括造成K-T-P諧聲),但對聲母保持強自諧。 ② 諧聲可放棄介音的音準(r-l-j-零互用),但對介音保持強自諧。 ③ 諧聲可放棄開合的音準(有無上古真w介音),但對開合保持強自諧。 ④ 諧聲可放棄元音的音準(對所有元音的破壞),但對元音保持強自諧。 ⑤ 諧聲可放棄韻尾的音準(對所有韻尾的破壞),但對韻尾保持強自諧。 ⑥ 諧聲可放棄聲調的音準(聲調的通融),但對聲調保持自諧(程度不如①-⑤強烈)。 ⑦ 諧聲可放棄前綴的音準(有無前綴),但對前綴保持自諧(程度不知)。 其中①-⑥可以證明,⑦暫不能證明,是一種推測,但它能給閩語研究帶來信心。 每條都有兩句話,前後制約、相互鉗制。忽視前半句會偏執,如「同諧聲者必同部」,忽視後半句會瘋狂,如「三等介音和諧聲無關」。制約很重要,紅旗下的教育裡只有規矩規則沒有制約,制約保持了漢字這臺不太精密機器在頭1000年裡順利運轉。 依據很樸素:諧聲是1000聲符表達10000音節的妥協,10倍誤差需在音節上體現。觀察結果是:漢字諧聲會擊穿音節任意位置的音準,讓任何「原則、規則」失效。(集韻約4000音節,推測上古音節有萬) 下表主要辯論(一),(二)在另一個網頁 聲符的準確率 裡有專門討論,本網頁略。
三、推論推論一:諧聲誤差可逐級增大、嚴重時面目全非。 由於諧聲每次放棄音準的音節部位可以不同,多次諧聲後,誤差累積,最後造成整個音節的很大差異。 ① 單一部位積累:若聲符傳遞 k-kl-l-pl-p,那麼可造成k-p諧聲,其中每個環節都是共識。 ② 多部位積累:若聲符傳遞 gak-ga-gam-gem,那麼可造成gak-gem諧聲,多數「通轉」可能是傳遞的結果。 最大可積累多少次(級)呢? 形聲字的最大誤差:構字上,不同聲符1-7級(如午-許-滸是3級),這是縱的級;聲符用為不同詞而有不同音(如它初為蛇、後為代詞)並都被造字者採用的,這是橫的級,最大積累次數:縱的級+橫的級。 假借字的最大誤差:無上限,最大積累次數:無上限。 推論二:假借可無窮系聯。 由於諧聲每次放棄音準的音節部位可以不同,比如:kot-kut-tut-tuk,假借字的誤差積累更明顯。聲符如果多次傳遞,那麼絕大部分假借字能聯繫起來,即假借可無窮系聯。上圖是《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》全部陰聲韻部屬字的繫聯結果(每個點是一個聲符,線的粗細是假借次數,完整功能 點這裡)。結果如上,絕大部分聲符可以繫聯,不僅韻部之間是通的,連聲系之間也是通的。大道歸一嗎?顯然不是。有人說,裡頭有錯誤假借,這個應該承認,假借有人為判定的不準,但就算把少量錯誤刪除,這張網仍然無法用前輩的「規則、原則」解釋。合理解讀是:每次假借,產生一次小誤差,分佈在音節的不定位置,多次假借傳遞,誤差累積增大,音節多處受損,最終導致「無所不通」。 推論三:親戚的親戚不是親戚。 由假借可無窮系聯的機理可知,假借不能跨級解釋,因為兩次假借不一定發生在音節的同一位點上,如果A通B、B通C,不能認為A必通C,親戚的親戚不是親戚。 結論:不存在嚴格的諧聲規則(對應的正確研究方法是:諧聲宜用統計、不宜用定律) 站長 2024-01-06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漢字聲符的表音規律·上古諧聲規律(形聲字、假借字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