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:近來機器人較多、網站若有卡頓、請隔10分鐘後再試

「康語素」材料來源和處理

Special processing of khams morphemes in speech

一、材料來源

  大約20年前,日本學者鈴木博之(當時還是學生)調查了很多「東方藏區」的藏語,其中28筆發佈在學位論文2007年《川西民族走廊・チベット語方言研究》中(以下簡稱《研究》)。 由於數量太多,學位論文放不下,後又有24筆發佈在2011年長野泰彦《川西民族走廊・チベット語方言分類語彙集》中(以下簡稱《詞彙集》),共計52筆。 這些語言,大部分是第一次被調查和記錄,數量大、獨特性強,是藏語記錄的一筆寶藏,以下是這52筆材料的地理分佈:


圖:52筆材料的位置(紅色來自《研究》、黑色來自《詞彙集》、拼合而成)可放大看

二、材料處理

  網頁材料從這兩部著作PDF中轉錄出,並做以下處理(主要是簡化處理、目的是方便語素比較):

原書標音古音小鏡標音(簡化處理)
_˚ᵐpams pam[s]
_是語聲調、˚是緊張性符號、是冠音 略去聲調符號和緊張性符號,冠音和尾音用符號隔出
在古音小鏡語素比較中,只對比音核「pam」這段。

  ① 詞開頭符號是聲調,共有5個:¯(高平)_(低平)´(升)`(降)ˆ(折), 書中聲調以詞為單位(語聲調),不以音節為單位,所以多音節詞通常只在第一個音節頭部出現聲調符號(見《研究》55葉)。由於聲調不比較,因此古音小鏡標音中略去了聲調。

  ② 音節開頭的「˚」表示緊張性,當音節鬆緊對立時出現,它針對整個音節,不僅是元音(見《研究》55葉)。由於該特性也不比較,因此古音小鏡標音中也略去。

  ③「」是冠音,在原書中用上標顯示,古音小鏡標音用加·顯示,如「 」。 此轉化通常是一致的,但也有少數原書不認為冠音而古音小鏡處理為冠音的,或者相反,目的是為了對比材料的方便,而不是糾正語音實質。尾音用[]表示,如[s]。冠音、尾音在語素對比中不比較,有無或不同,不影響語素判斷,它們顯示為灰色。

  ④ 鼻化符號轉用獨立字符「~」表示,如用「a~」表示「ã」,好處是可單獨切分出來做韻尾。

三、轉錄損失

  ① 網頁有「素詞」一欄,指從PDF文件裡轉化的原始面貌(包括轉換造成的錯誤、瑕疵等),其中聲調符號有丟失:原書PDF製作中,¯(高平)_(低平)兩個聲調有時用格式而非字符表示,格式會在複製中丟失。

  ② 緊張性符號「˚」和清化符號相同,如果音節開頭使用清化符號,那麼會被認為是緊張性符號刪除,但「素詞」一欄保留了原貌。

  ③ PDF中字符「ȡ」同時表示「ȡ」和「ã」兩個符號(後者通過內嵌字體實現),在轉錄中相混,已手動逐個復原,但少數詞可能未能如意。

  ④ 可能還存在其他意想不到的轉綠損失或錯誤,因為原PDF靠內嵌字體實現國際音標,用於網頁已進行了一對一轉換。因此,引用時務必核實原著。

四、致謝

  感謝上海葛佳琦提供材料幫助!

 
蘇ICP備17001294號 | 0.45MB 0.89MB 0.005s | 材料如有冒犯通知即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