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羌語素」欄目對羌語群語音的特殊處理Special processing of Qiangic morphemes in speech 新版變化(2024年11月25日起)自2024年11月25日起,「羌語素」在音節處理上有新變化,目的是為了和其他民族語的音節處理一致。
----- ↓ 以下是舊版說明 ↓ -----
一、羌語群語音的特殊性羌語群是成都西邊大山裡一群差異極大的語言,儘管教科書和論文都強調它們的古老性,比如豐富的複輔音、複雜的語法等,但仔細觀察這些語言,它們在語音上是激進的、創新的、高速的。 這些語言,可能在很早、很早以前就完成了音節簡化,變成了彝語那樣簡單的發音(或者認為它們是最古多音節語的原始狀態?),為了彌補語義辨識、消除歧義,它們較早發展出多音節構詞、構形,在隨後的時間裡,一些高頻語素發生了弱化,音節之間發生粘合,變成了複輔音、複韻尾,比如: 兩個語素粘合:ma-gro => mgro 產生了一個mgr-複輔音。 再疊加一個語素粘合:se-mgro => smgro。 產生了一個smgr-複輔音。 時間一久,人們逐漸忘記了這些實語素本來的意義,有的語言,像北部、西部嘉絨語,已產生了幾百個複輔音。 其中複韻尾的粘合原理,在孫宏開寫《羌語簡志》時已被發現。支持這個原理的原因是:這些複輔音、複韻尾粘合前的多音節原始狀態能在羌語群的一些分支語言裡找到。 由於語素的組合是偶然的,所以羌語群的複輔音往往不講究省力原則,也不講究音系的經濟性、結構和合理性。 考慮到這些複輔音、複韻尾的新生性,小站在處理羌語音時採取了「掐頭去尾」的做法,削去冠音和尾音,只比較音節的核心部分,比如音節smgroks,參與對應詞比較時,只比較中間的gro。這種方法雖然比較粗糙,但不下猛藥,搞不定羌語素。
「掐頭去尾」的具體做法是: (1)複聲母只保留最接近韻母的那個音,其餘為冠音,不參與比較,除PL、TL、KL、NL例外(L可以是l/r/ʐ),它們不分離冠音,作為整體保留。 (2)輔音韻尾除-n/-ŋ/鼻化/兒化外都算作尾音,不參與比較,保留-n/-ŋ/鼻化主要考慮漢借詞常使用它們。 (3)聲調是羌語群語言的次要成分,缺乏全局對應性,不參與比較。 這雖然不完全符合語音分析的要求,但有利於操作,有利於提升信噪比,有利於找到對應詞。 二、冠音和尾音的驗證音節去處冠音、尾音後進行對比,利用語音對應原理找到對應詞,再觀察這些對應詞的冠音、尾音,看是否具有對應規律,這樣可以探索冠音、尾音的性質。 結論是:羌語群冠音、尾音在近親語言中對應性明顯,但在整個語支中缺乏良好的全局對應性。
點 這裡 可查看所有羌語群語言的冠音、尾音對應關係。
三、羌語群是高難度的研究語言通過上面這些對應圖(包括鏈接裡未顯示的),大體可知羌語群複輔音、韻尾的底,擋在面前有兩關:①羌語群創新的複輔音、②羌語群古藏語借詞的複輔音,這兩層面紗揭開後才是羌語群的原始複輔音(還有多少呢?),才能用於構擬漢藏語。再加上複雜的語法,羌語群是高難度的研究語言,需要大量精力和智力,若路線不對終其一生也可能所獲有限。考慮到它的難度以及對時間的巨大消耗,小站以後不會再深入這個語支,僅此匆匆一瞥。 四、網頁的不足(1)羌語群語言有很多前綴音節、後綴音節,現只對出現頻率高的前、後綴音節進行了程序批量標準,未標註的前、後綴音節會參與語素對比,造成訛誤。 (2)帶*的語言點,記音未分開音節,切分時容易造成錯誤,比如matsa,可能是ma-tsa,也可能是mat-sa。 (3)這個功能的完善,需要很多時間消耗,小站暫沒有條件去推進它,目前的樣子是很初步的。因為語素沒有被標註,它只能從雜亂的音節中去配比信息,信噪比是較低的,如果常用語素被標註,對齊會越來越好,它的準確性會越來越高,目前還達不到精確的效果,一些明顯的對應音節沒能被聯繫,一些明顯不對應音節卻存在錯誤連線,目前只能滿足部分使用需要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羌語素·古音小鏡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