莽-倈 Mang-Lai |
●Mang(莽語支) ●Lai(倈語支) |
---|---|
共 5 筆 材 料 |
附:莽語支-倈語支印象 | 一、孤兒語言 他倆都是南亞語孤兒。 曾經的中國西南,分佈著廣闊的南亞語,後來遭受侵略,逐漸消失了,莽(只有莽語一種語言、越南芒語名字音近但語言完全不同)、倈(有巴琉語、布甘語兩種語言)的兄弟姐妹語言都消亡了,只剩他們孤零零生存下來,成為沒有親戚的語言。 在語言角度上,他倆5000年內沒有親戚。而且,他倆之間也隔開5000多年。 莽、倈是晚近從南面跑入中國境內嗎?可能性較小。若是南面跑來,南面肯定還有他們的兄弟姐妹語言,實際上沒有。所以推測莽、倈的祖先長期(至少小幾千年)在中國境內,這裡歷史上發生了民族侵壓和語言更替,所以它們失去了親戚,成為孤兒。(莽目前分佈在中越邊境的兩側,倈只分佈在中國) 二、譜系設想 現在通行的南亞語13語支中,莽、倈合在一個語支(或稱Mangic如Sidwell、或稱Pakanic如Diffloth)。在古音小鏡的時間尺度裡,莽-倈的分歧水平約5000+年,和湄公河語支間的分歧水平相當,所以把他倆分為兩個語支,13語支變14語支。因為數據較少,兩者一共才5筆,這裡又將它倆合起來,避免查詢來回切換。 如果站在倈的視角,和它最相似的南亞語仍然是莽,折合差異約5000+年,其次是崩龍語支,和其他南亞語的折合差異都要6500+年以上。如果站在莽的視角,和他最相似的南亞語有倈和崩龍語支,折合差異也在5000+年,其次是越語支、卡都語支、卡西語支。所以,如果取倈的視角、忽略莽的視角,那麼「莽語支-倈語支」合成一個上層結構是可以成立的。 在發生學上,莽、倈可能同等古老(認為在南亞語總樹上是平行關係)。倈在後期顯然和其他南亞語隔離了,沒有了交流引力,趨異速度會加快,而莽多多少少和他的南亞語鄰居有所來往,趨異速度比倈慢,這大概是造成分歧的原因。 目前的設想是,莽、倈在南亞語中的譜系節點都早於湄公河語支(孟、高棉、比爾、越、巴那、卡都、崩龍、克木),其中倈和這些語支「差異等距」(語音對應強度大體相等)符合這個設想,而莽和崩龍語支、克木語支、越語支的小量相似性,可以用地理臨近的語言交流和相互影響來解釋。 目前他倆的材料較少,無法用平均數去抹平方法帶來的誤差波動,這些設想都是初步的。 站長 2025-3-5 |
---|
附:關係樹原理和局限 | |
---|---|
樹的原理 |
依據語音年輪:兩語言的語音對應越弱 => 分化時間越長(語音對應的求取原理 見此)
① 樹形依據「對應詞表」(見另一個網頁)。 ② 樹齡由古音小鏡推測。 |
特點 |
回歸語言學傳統:語音對應 ✿ 不採用斯瓦迪士詞 採用全部詞 ✔ ✿ 不採用編輯距離 採用概率對應 ✔ ✿ 不採用人工找詞 採用整張詞表 ✔ |
局限 |
① 不區分固有詞和借詞,反映語言的綜合差異。 ② 時間-數據的映射曲率尚未嚴格論證。 ③ 語素未經人工確認和標註,結論是初步的。 |
方法論差異 | 古音小鏡關係樹依據語音年輪,和詞彙年代學的結論相比,有的相同,有的不同,有的差異小,有的差異大。這是從兩個角度觀察事物,不是替代關係。古音小鏡關係樹保持探索方式的自由,不受已有見解約束,使結論具有獨立性。 |